广东理工类大学有哪些?排名怎么样?
广东理工类大学一共37所,其中广东最好的理工类大学排名依次是: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排名第1)、广东工业大学(排名第2)、深圳技术大学(排名第3)、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排名第4)、东莞理工学院(排名第5)。
以下为志愿模拟填报平台(新高考网)将这些院校在本省(广东省)的最低录取分进行排序,得出的广东理工类大学排行榜,供2024年考生参考!
1、广东理工类一本二本院校排名榜一览表(附2023物理类录取分数线)
排名 | 学校名称 | 类型 | 2023最低分 | 级别 | 性质 | 办学层次 |
---|---|---|---|---|---|---|
1 |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 理工 | 659 | 本科 | 公办 | 985,211,双一流,国重点,保研 |
2 | 广东工业大学 | 理工 | 597 | 本科 | 公办 | 省重点,保研,研究生院 |
3 | 深圳技术大学 | 理工 | 575 | 本科 | 公办 | |
4 |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 理工 | 569 | 本科 | 公办 | 省重点 |
5 | 东莞理工学院 | 理工 | 563 | 本科 | 公办 | 省重点 |
6 | 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 | 理工 | 543 | 本科 | 其他 | 省属 |
7 | 广州航海学院 | 理工 | 517 | 本科 | 公办 | |
8 |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 | 理工 | 511 | 本科 | 公办 | |
9 |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 | 理工 | 496 | 本科 | 民办 | |
10 | 广州城市理工学院 | 理工 | 490 | 本科 | 民办 | |
11 |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 理工 | 485 | 本科 | 民办 | |
12 | 广东东软学院 | 理工 | 482 | 本科 | 民办 | |
13 | 广东白云学院 | 理工 | 476 | 本科 | 民办 | 省属 |
14 | 广州软件学院 | 理工 | 474 | 本科 | 民办 | |
15 | 东莞城市学院 | 理工 | 469 | 本科 | 民办 | |
16 | 广州华立学院 | 理工 | 451 | 本科 | 民办 | |
17 | 南方科技大学 | 理工 | 0 | 本科 | 公办 | 双一流,省属,保研,研究生院 |
18 |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 | 理工 | 0 | 本科 | 其他 | |
19 | 深圳理工大学 | 理工 | 0 | 本科 | 公办 | |
数据来源于新高考网志愿填报(快志愿):https://www.hfplg.com/zhiyuan/ |
2、广东理工类大专院校排名榜一览表(附2023物理类录取分数线)
排名 | 学校名称 | 类型 | 2023最低分 | 级别 | 性质 | 办学层次 |
---|---|---|---|---|---|---|
1 |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 理工 | 493 | 专科 | 公办 | 省重点 |
2 |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 理工 | 477 | 专科 | 公办 | 省属 |
3 |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 理工 | 476 | 专科 | 公办 | 省属 |
4 |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 理工 | 475 | 专科 | 公办 | 省属 |
5 |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 理工 | 467 | 专科 | 公办 | 省属 |
6 | 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 理工 | 462 | 专科 | 公办 | 省属 |
7 | 广东理工职业学院 | 理工 | 459 | 专科 | 公办 | 省属 |
8 | 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 | 理工 | 453 | 专科 | 公办 | 省属 |
9 | 茂名职业技术学院 | 理工 | 447 | 专科 | 公办 | 省属 |
10 |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 | 理工 | 440 | 专科 | 公办 | 省属 |
11 | 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 | 理工 | 433 | 专科 | 公办 | |
12 | 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 | 理工 | 429 | 专科 | 公办 | 省属 |
13 | 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 | 理工 | 416 | 专科 | 公办 | |
14 | 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 理工 | 415 | 专科 | 公办 | 省属 |
15 |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 | 理工 | 403 | 专科 | 民办 | |
16 |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 理工 | 383 | 专科 | 公办 | |
17 | 广东创新科技职业学院 | 理工 | 379 | 专科 | 民办 | |
18 | 广东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 理工 | 367 | 专科 | 民办 | 省属 |
数据来源于新高考网志愿填报(快志愿):https://www.hfplg.com/zhiyuan/ |
广东理工类大学简介:
1.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区由哈工大与深圳市政府合作共建,以全日制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为主、非全日制教育为辅,是中国九校联盟(C9)成员、国家“985工程”建设高校和“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首个在深圳市举办的本硕博培养体系齐全的高水平校区。哈工大深圳校区的前身是始建于2002年的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
多年来,学校坚持立足航天、服务国防、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办学定位,创立了中国高校第一个航天学院,发射了中国第一颗由高校牵头自主研制的小卫星,在中国首次实现了星地激光链路通信、首次实现了激光全自动束靶耦合引导(神光-Ⅲ靶场光电及控制系统),诞生了中国第一台会下棋能说话的计算机、第一部新体制雷达、第一台弧焊机器人和点焊机器人、第一颗由高校学子自主设计研制管控的纳卫星、第一支登上春晚舞台的大学生机器人舞蹈队,实现了国际首次高轨卫星对地高速激光双向通信试验,突破了世界最大口径射电望远镜的支撑结构系统关键技术、支持中国“天眼”成功“开眼”,研制成功的 空间机械手在天宫二号上实现了国际首次人机协同在轨维修科学试验,研制成功的新一代磁聚焦型霍尔电推力器在国际上首次实现空间应用,首次揭示了艾滋病病毒毒力因子结构、让中国艾滋病结构生物学研究跻身世界前列,成功发射的“龙江二号”成为全球首个独立完成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的微卫星,首次揭示了人T细胞受体复合物的结构、在免疫基础科学领域取得重大原创性发现,正在建设中国首个用于模拟太空极端环境的大科学工程,参与了探月工程等14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科研经费总额和国家科技三大奖数量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刘永坦院士荣获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连续6年有7个项目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一大批成果助力“长征七号”“长征五号”火箭首飞、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等重大任务,曾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协作贡献奖”“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集体奖”“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者奖”等多个奖项,正在成为享誉国内外的理工强校、航天名校。
哈工大深圳校区是哈工大高等教育改革的试验田、汇聚高端人才的桥头堡、国际化办学的示范区,是哈工大实现“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哈工大规格”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圳市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成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城市范例的生力军。
2.广东工业大学
广东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经管文法艺结合、多科性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1958年开办本科教育,1995年由原广东工学院、广东机械学院和华南建设学院(东院)合并组建而成。2021年跻身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世界高校400强,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位列中国大陆高校35-50名。U.S.News2021世界大学工程学排行榜内地排名第39位、世界排名第166位。
学校本部坐落于中国南方名城广州,拥有大学城、东风路、龙洞、番禺、沙河、揭阳等多个校区,校园占地总面积4200余亩,环境优美。目前,学校共设有21个学院、4个公共课教学部(中心)、2个研究院。拥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省攀峰重点学科一级学科4个、省优势重点学科一级学科6个、省特色重点学科二级学科5个,工程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化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等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行列,其中工程学已进入1.08‰。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2300多人,其中正高级职称400多人、副高级职称约700人。拥有全职院士1人,聘有外籍院士3人、中国科学院院士6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拥有“教育部高层次人才”、国家“杰青”、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才、海外高层次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国家级人才达100多人次,珠江学者、青年珠江学者、省“杰青”等省级人才100多人次、省部级“创新团队”14个。拥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8人、国家级省级教学团队26个、省教学名师16人。
3.深圳技术大学
深圳技术大学是广东省和深圳市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建设的本科层次公办普通高等学校。2015年,深圳市委市政府开始筹建深圳技术大学。2016年3月,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设立深圳技术大学筹备办公室的通知。2017年7月,深圳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发布关于设立深圳技术大学(筹)的通知。2017年9月、2018年9月深圳技术大学(筹)依托深圳大学分别招收了226人和807人。2018年11月30日,经教育部批准正式设立深圳技术大学,学校独立招生,标识码为4144014655,定位于应用型高等学校。2019年9月,学校首年独立招生录取807人,招生的六个省份均高于一本线(高优线/自招线)录取;其中,广东省理科投档线进入前十。
• 弘扬工匠精神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采取“教授负责制”培养模式,学生入学后即进入实验室,跟随教授学习专业技术。课程设置秉承“来自实践、面向应用、立足本地、放眼全球”理念。
• 坚持产教融合深度开展校企合作。 积极与行业协会、龙头骨干企业、科研院所建立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将学校建设成为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前沿技术研发、人才创新创业的新高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