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网

民族学专业大学有哪些(2025最新排名榜一览)

2024-10-16 19:39:36

一、民族学专业大学有哪些

在最新民族学专业大学排名榜中,共分四个档次,全国一共有16所学校上榜!

民族学专业大学排名前三强名单有,第一档(A+级):中央民族大学、云南大学;第二档(A级):兰州大学;第三档(B+级):西南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第四档(B级):贵州民族大学、新疆大学、西藏民族大学。

民族学专业大学有哪些(最新排名榜一览)

全国有哪些大学开设了民族学专业?各院校专业实力和排名如何?详见如下专业排行榜。

二、民族学专业大学排名一览表(2025最新)

在如下软科发布的大学专业排名榜中可见,国内民族学专业排名最好的大学是中央民族大学,排名第一,实力最强!其次排名较好的是云南大学和兰州大学,分别位列第二、第三名。

国内排名开设院校地区专业评级
1中央民族大学北京民族学A+
2云南大学昆明民族学A+
3兰州大学兰州民族学A
4西南民族大学成都民族学B+
5中南民族大学武汉民族学B+
6云南民族大学昆明民族学B+
7内蒙古大学呼和浩特民族学B+
8西南大学重庆民族学B+
9广西民族大学南宁民族学B+
10贵州民族大学贵阳民族学B
11新疆大学乌鲁木齐民族学B
12西藏民族大学咸阳民族学B
13东北大学沈阳民族学B
14西北民族大学兰州民族学B
15北方民族大学银川民族学B
16内蒙古师范大学呼和浩特民族学B
共16所大学上榜,完整见:https://www.hfplg.com/zhiyuan/

三、民族学专业大学排名前三的大学简介

NO1、中央民族大学(排名第一)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专业大学排名全国第1名,软科评级结果为A+。

学校建校之初,一批学界名流,如潘光旦、吴文藻、费孝通、翁独健、吴泽霖、冯家昇、杨成志、林耀华、傅乐焕、于道泉、闻宥、马学良、王锺翰等到校任教,成为学校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的重要奠基人。现有教职工总数为1921人,其中专任教师1118人,专任教师中教授、副教授698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0.2%。他们当中有戴庆厦、牟钟鉴、胡振华、刘秉江、马跃、糜若如、李魁正、杨圣敏、金炳镐、班班多杰等知名专家学者,还有不断涌现的诸多中青年新秀,已渐成学界翘楚。另外,学校每年都聘有一批外籍专家任教。学校目前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1人,国家民委突出贡献专家15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2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31人,省部级以上创新团队10个。学校与46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包括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德国柏林洪堡大学、荷兰莱顿大学等30所世界顶级和一流大学,每年都有一批在相关学科领域有重要影响的著名学者来校访问讲学、交流。

NO2、云南大学(排名第二)

云南大学民族学专业大学排名全国第2名,软科评级结果为A+。

  此外,我校还积极开展协同育人,与复旦大学、中科院实行联合培养本科生计划;与浙江大学、兰州大学、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广西大学等国内知名学校开展本科生的合作培养;与美国州立大学与学院协会(AASCU)共同合作开展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与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开展联合培养、与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英国思克莱德大学等国外知名大学开展合作办学。并发挥区位优势,发起成立涵盖16个国家120余所高校的“南亚东南亚大学联盟”,构建了多方位、多领域、多层次的国际合作交流格局。

NO3、兰州大学(排名第三)

兰州大学民族学专业大学排名全国第3名,软科评级结果为A。

学校秉持“顶天立地”的科研观,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将地域的比较劣势转化为基于自然禀赋的比较优势,推动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升为国家战略甚至国际科学问题,在化学、大气科学、生态学、草学4个一流建设学科以及磁学、核学、细胞活动与逆境适应、青藏高原、冰川冻土、风沙治理、多肽药物、西部高发疾病、敦煌学、民族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亚问题、政府绩效治理、应急管理、区域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显著。围绕“一带一路”建设、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等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领域,紧盯“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成立了一批创新研究机构,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现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5个,教育部创新团队8个;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参与共建2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联合实验室1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5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6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6个,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个,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1个,水利部国家水土保持监测站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中央统战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民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1个,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培育基地1个,国家民委“一带一路” 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1个,高校残疾人事业研究基地1个,老龄科研基地1个,中国梦研究中心1个。

展开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