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有哪些
在最新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排名榜中,共分四个档次,全国一共有131所学校上榜!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排名前三强名单有,第一档(A+级):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第二档(A级):西安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第三档(B+级):山东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第四档(B级):青海大学、陕西科技大学、湖北大学。
全国有哪些大学开设了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各院校专业实力和排名如何?详见如下专业排行榜。
二、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排名一览表(2025最新)
在如下软科发布的大学专业排名榜中可见,国内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排名最好的大学是清华大学,排名第一,实力最强!其次排名较好的是上海交通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分别位列第二、第三名。
国内排名 | 开设院校 | 地区 | 专业 | 评级 |
---|---|---|---|---|
1 | 清华大学 | 北京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A+ |
2 | 上海交通大学 | 上海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A+ |
3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哈尔滨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A+ |
4 | 天津大学 | 天津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A+ |
5 | 北京科技大学 | 北京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A+ |
6 | 西安交通大学 | 西安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A |
7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北京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A |
8 | 华中科技大学 | 武汉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A |
9 | 西北工业大学 | 西安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A |
10 | 浙江大学 | 杭州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A |
11 | 中南大学 | 长沙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A |
12 | 武汉理工大学 | 武汉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A |
13 | 华南理工大学 | 广州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A |
14 | 四川大学 | 成都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A |
15 | 北京理工大学 | 北京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A | ... |
117 | 兰州交通大学 | 兰州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B |
118 | 辽宁工业大学 | 锦州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B |
119 | 宁夏大学 | 银川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B |
120 | 成都大学 | 成都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B |
121 | 中国民航大学 | 天津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B |
122 | 武汉纺织大学 | 武汉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B |
123 | 华南农业大学 | 广州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B |
124 | 中原工学院 | 郑州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B |
125 |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 北京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B |
126 | 江苏师范大学 | 徐州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B |
127 | 厦门理工学院 | 厦门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B |
128 | 陕西理工大学 | 汉中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B |
129 | 烟台大学 | 烟台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B |
130 | 桂林理工大学 | 桂林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B |
131 | 山东建筑大学 | 济南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B |
共131所大学上榜,完整见:https://www.hfplg.com/zhiyuan/ |
三、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排名前三的大学简介
NO1、清华大学(排名第一)
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排名全国第1名,软科评级结果为A+。
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迁回清华园,设有文、法、理、工、农等5个学院、26个系。
NO2、上海交通大学(排名第二)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排名全国第2名,软科评级结果为A+。
上海交通大学是我国历史最悠久、享誉海内外的高等学府之一,是教育部直属并与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经过120多年的不懈努力,上海交通大学已经建设成为一所“综合性、创新型、国际化”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大学。
NO3、哈尔滨工业大学(排名第三)
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排名全国第3名,软科评级结果为A+。
学校坚持与国家重大战略同频共振,形成了“立足航天、服务国防、长于工程”的优势特色,创立了中国高校第一个航天学院,发射了中国第一颗由高校牵头自主研制的小卫星,在中国首次实现了星地激光链路通信,诞生了中国第一台会下棋能说话的计算机、第一部新体制雷达、第一台弧焊机器人和点焊机器人、第一颗由高校学子自主设计研制管控的纳卫星,实现了国际首次高轨卫星对地高速激光双向通信试验,突破了世界最大口径射电望远镜的支撑结构系统关键技术、支持中国“天眼”成功“开眼”,研制成功的空间机械手在天宫二号上实现了国际首次人机协同在轨维修科学试验,研制成功的新一代磁聚焦型霍尔电推力器在国际上首次实现空间应用,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形状记忆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结构的在轨可控展开,成功发射的“龙江二号”成为全球首个独立完成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的微卫星,主持参研的火星车移动系统、转移坡道机构助力“祝融号”实现火星表面巡视探测,多项技术成果支撑中国首次月球采样返回任务,首次解析T细胞受体-共受体复合物结构、成为国际细胞适应性免疫研究领域的里程碑,正在建设中国首个用于模拟太空极端环境的大科学工程,参与了探月工程等14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荣获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累计有10个项目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十三五”期间牵头获22项国家科学技术奖,数百项成果助力中国航天66载,曾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集体奖”等多个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