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大学有哪些
在最新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大学排名榜中,共分四个档次,全国一共有22所学校上榜!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大学排名前三强名单有,第一档(A+级):上海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第二档(A级):中国音乐学院、浙江音乐学院;第三档(B+级):中央民族大学、武汉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第四档(B级):哈尔滨音乐学院、内蒙古艺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
全国有哪些大学开设了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各院校专业实力和排名如何?详见如下专业排行榜。
二、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大学排名一览表(2025最新)
在如下软科发布的大学专业排名榜中可见,国内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排名最好的大学是上海音乐学院,排名第一,实力最强!其次排名较好的是中央音乐学院和中国音乐学院,分别位列第二、第三名。
国内排名 | 开设院校 | 地区 | 专业 | 评级 |
---|---|---|---|---|
1 | 上海音乐学院 | 上海 |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 A+ |
2 | 中央音乐学院 | 北京 |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 A+ |
3 | 中国音乐学院 | 北京 |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 A |
4 | 浙江音乐学院 | 杭州 |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 A |
5 | 中央民族大学 | 北京 |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 B+ |
6 | 武汉音乐学院 | 武汉 |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 B+ |
7 | 四川音乐学院 | 成都 |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 B+ |
8 | 沈阳音乐学院 | 沈阳 |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 B+ |
9 | 南京艺术学院 | 南京 |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 B+ |
10 | 中国传媒大学 | 北京 |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 B+ |
11 | 星海音乐学院 | 广州 |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 B+ |
12 | 云南艺术学院 | 昆明 |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 B+ |
13 | 西安音乐学院 | 西安 |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 B+ |
14 | 哈尔滨音乐学院 | 哈尔滨 |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 B |
15 | 内蒙古艺术学院 | 呼和浩特 |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 B |
16 | 广西艺术学院 | 南宁 |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 B |
17 | 天津音乐学院 | 天津 |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 B |
18 | 中国戏曲学院 | 北京 |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 B |
19 | 西北民族大学 | 兰州 |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 B |
20 | 北京电影学院 | 北京 |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 B |
21 | 西藏大学 | 拉萨 |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 B |
22 | 山东师范大学 | 济南 |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 B |
共22所大学上榜,完整见:https://www.hfplg.com/zhiyuan/ |
三、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大学排名前三的大学简介
NO1、上海音乐学院(排名第一)
上海音乐学院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大学排名全国第1名,软科评级结果为A+。
办学九十五年来,上海音乐学院秉承“养成音乐专门人才,一方输入世界音乐,一方从事整理国乐,期趋向于大同,而培植国民美与和的神志及其艺术”的办学使命,恪守“和毅庄诚”的校训规范,始终与国家民族命运休戚与共,始终站在音乐艺术发展的前沿,创立并不断完善中国专业音乐艺术的教育体制与办学模式,担负起引领中国专业音乐发展方向的责任,积淀了宏阔深厚的历史底蕴,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文化传统,名师辈出,名作纷呈,培养了几代杰出的中国音乐领军人才,为中国音乐教育事业和文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NO2、中央音乐学院(排名第二)
中央音乐学院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大学排名全国第2名,软科评级结果为A+。
中央音乐学院是国内外音乐人才向往的地方,七十余年来,学校已建立起一支实力雄厚的师资和教学管理队伍,在教学、创作、表演和科研中涌现出一批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和学者,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有才华的年轻音乐家来校学习,培养了数万名优秀音乐人才及数百名外国留学生,其中大多数已成为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作曲家、音乐学家、音乐教育家、音乐表演艺术家、文化艺术机构的领导人和业务骨干。
NO3、中国音乐学院(排名第三)
中国音乐学院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大学排名全国第3名,软科评级结果为A。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凝聚众多在行业内外有着重要影响力的名家名师。师资教学与科研团队是由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级教学名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各专业协会会长、北京市“高创计划”领军人才、北京市“高创计划”教学名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长城学者、北京市拔尖人才等构成的一流师资队伍,为建设国家级“中国民族声乐教学团队”、国家级“中国民族器乐教学团队”、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北京市重点学科、承担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等科研工作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智库资源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