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体育大学是双一流建设高校吗?
是,上海体育大学是双一流大学。上海体育大学双一流建设学科为:体育学。
附:上海市双一流大学名单(共17所)
上海市双一流建设高校一共有17所,分别是: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科技大学、海军军医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
省内排名 | 学校名称 | 所在地 | 层次 | 国内排名(校友会) |
---|---|---|---|---|
1 | 复旦大学 | 杨浦区 | 985,211,双一流,国重点,保研,研究生院,C9,省部共建,101计划 | 3 |
2 | 上海交通大学 | 闵行区 | 985,211,双一流,国重点,保研,研究生院,C9,省部共建,101计划 | 5 |
3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 黄浦区 | 985,211,双一流,国重点,保研,研究生院 | 6 |
4 | 同济大学 | 杨浦区 | 985,211,双一流,国重点,保研,研究生院,E9,省部共建,101计划 | 16 |
5 | 华东师范大学 | 普陀区 | 985,211,双一流,国重点,保研,研究生院,省部共建,101计划 | 24 |
6 | 华东理工大学 | 徐汇区 | 211,双一流,国重点,保研,研究生院,省部共建,101计划 | 41 |
7 | 上海财经大学 | 杨浦区 | 211,双一流,国重点,保研,研究生院,省部共建,101计划 | 53 |
8 | 海军军医大学 | 杨浦区 | 211,双一流,国重点,研究生院 | 65 |
9 | 上海大学 | 宝山区 | 211,双一流,省重点,保研,研究生院,省部共建 | 71 |
10 | 东华大学 | 长宁区 | 211,双一流,国重点,保研,研究生院,省部共建 | 81 |
11 | 上海中医药大学 | 浦东新区 | 双一流,省重点,保研,研究生院,省部共建,101计划 | 107 |
12 | 上海外国语大学 | 虹口区 | 211,双一流,国重点,保研,研究生院,省部共建 | 112 |
13 | 上海音乐学院 | 徐汇区 | 双一流,省重点,保研 | 175 |
14 | 上海体育大学 | 杨浦区 | 双一流,省重点,保研 | 203 |
15 | 上海海洋大学 | 浦东新区 | 双一流,省重点,保研,研究生院 | 204 |
16 |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 | 徐汇区 | 985,211,双一流,国重点,保研,研究生院 | - |
17 | 上海科技大学 | 浦东新区 | 双一流,省属,保研,研究生院 | - |
上海体育大学办学层次
是否是985 | 否 | 是否是211 | 否 |
是否是双一流 | 是 | 主管单位 | 市政府 |
创建时间 | 1952年 | 博士点数量 | 1 |
硕士点数量 | 6 | 学校类型 | 体育类 |
所在城市 | 杨浦区 | 办学层次 | 双一流,省重点,保研 |
上海体育大学创建于1952年,原名上海体育学院,是新中国成立最早的体育高等学府。学校原为国家体委直属高校,2001年起,由国家体育总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2017年以来,入选国家“双一流”和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序列。2023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上海体育大学。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着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构“五育并举”育人格局。坚持探索人才培养、学术创新、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对外开放发展的体育特色创新发展路径,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体育大学。坚持特色性应用研究型办学定位,秉持“身心一统,兼蓄竞攀”校训,承载“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弘扬体育文化”的光荣使命,践行“为了师生终身发展”的根本理念和“身心一统、德技相长、文理兼修、服务社会”的办学思想。
学校现有杨浦、徐汇、松江3个校区,及江湾、黄浦教学点。占地面积超1100亩,校舍建筑面积约37万平方米。
学术创新水平位居领先地位。近年来,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立项数处于同类高校领先水平,是首个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立项的体育类高校,先后承担国家社会科学重大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项目11项。是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主动健康”等重点专项的项目主持单位和20多项课题研发单位,是唯一荣获“中国冰雪科技联合攻关单位”的体育类高校。建立世界顶级体育学术期刊平台,《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版)》影响力位居SCI学科库第二、SSCI学科库第一,荣获“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连续在“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人文社会科学)”排名第一。体育学、心理学和反兴奋剂上海研究院,分别入选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高峰学科、高原学科和IV类高峰学科。建有高水平科研平台,国家兴奋剂检测上海实验室设在我校,建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含体育产业)基地7个,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前沿科学研究基地各1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