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工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怎么样好不好,全国排名多少?
合肥工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研究型)被校友会评为B+等级,全国排名第80位,实力仅次于中国计量大学。
一、合肥工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排名
以下为新高考网根据校友会发布的2024年中国大学专业排名榜整理的合肥工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具体排名情况,欢迎参考!
1、合肥工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排名一览表(全国)
在2024年校友会发布的中国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排名(研究型)中,共有123所大学上榜。其中,合肥工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位列全国第80名,仅排在中国计量大学和西华大学之后。
全国排名 | 专业名称 | 院校名称 | 档次(研究型) | 省份 |
---|---|---|---|---|
54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上海电力大学 | B++(4★) | 上海 |
54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四川大学 | B++(4★) | 四川 |
54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西南交通大学 | B++(4★) | 四川 |
54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西华大学 | B++(4★) | 四川 |
54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中国计量大学 | B++(4★) | 浙江 |
80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合肥工业大学 | B+(3★) | 安徽 |
80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北京建筑大学 | B+(3★) | 北京 |
80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 B+(3★) | 广东 |
80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哈尔滨商业大学 | B+(3★) | 黑龙江 |
80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华中农业大学 | B+(3★) | 湖北 |
80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武汉科技大学 | B+(3★) | 湖北 |
2、合肥工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排名一览表(本省)
在安徽省,共有4所高校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跻身校友会专业排名(研究型)榜单,合肥工业大学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位列安徽省内第4名。
省内排名 | 专业名称 | 院校名称 | 档次(研究型) | 城市 | 全国排名 |
---|---|---|---|---|---|
1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A+(6★) | 合肥市 | 6 |
2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安徽工业大学 | B++(4★) | 马鞍山市 | 30 |
3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安徽建筑大学 | B++(4★) | 合肥市 | 54 |
4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合肥工业大学 | B+(3★) | 合肥市 | 80 |
二、合肥工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在本校怎么样
在最新的校友会中国大学专业排名榜中,合肥工业大学共有72个专业上榜。其中,合肥工业大学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获得了B+级评价,档次为中国区域一流专业,与此实力水平和就业率相近的专业有工程力学、生物医学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应用物理学等,详见如下。
专业名称 | 院校名称 | 档次(研究型) |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合肥工业大学 | B+(3★) |
广告学 | 合肥工业大学 | B+(3★) |
信息安全 | 合肥工业大学 | B+(3★) |
工程力学 | 合肥工业大学 | B+(3★) |
生物医学工程 | 合肥工业大学 | B+(3★)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合肥工业大学 | B+(3★)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合肥工业大学 | B+(3★) |
应用物理学 | 合肥工业大学 | B+(3★) |
视觉传达设计 | 合肥工业大学 | B+(3★) |
生物工程 | 合肥工业大学 | B+(3★) |
生物技术 | 合肥工业大学 | B+(3★) |
三、合肥工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简介
合肥工业大学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类别为能源动力类,隶属于合肥工业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2024年合肥工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在全国共招生80人,学费为5500元/年。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本专业创办于1970年,是安徽省重要的能源与动力类专业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本科生培养分为车辆先进动力、制冷低温两个专业方向,是安徽省唯一培养车辆先进动力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专业。属于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具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学生具有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宽厚的基础理论,系统掌握能源高效转换与洁净利用、动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控制与运行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宽阔的学术视野、优秀的人文与科学素养,能从事能源、动力、制冷等相关领域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工程技术、运行控制和运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就业方向毕业生可从事汽车、新能源、航空航天、工程机械、船舶、交通运输、白色家电、冷冻保存及低温医学等领域工作,也可在发电、核能以及石化等能源相关部门工作,或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超过98%,其中保送或者报考研究生继续深造比例超过30%。学制四年,毕业授予工学学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