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安徽工业大学是一所省重点,保研,研究生院大学,学校办学实力强,校园环境优美,学校共开设14个学院,73个本科专业,那么安徽工业大学王牌专业有哪些?学什么专业好?
今天新高考网为考生家长们盘点了安徽工业大学专业排名,这些都是安徽工业大学最好的专业,也是优势特色专业,志愿填报热门选择的专业,就业率高,薪资待遇前景都不错!
一:安徽工业大学王牌专业名单(最新)
1、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化学工程与工艺、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
2、安徽省级特色专业14个:冶金工程、经济学、焊接技术与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环境工程、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行政管理、会计学、视觉传达设计、工业工程、物流工程、机械工程。
3、学科评估(第四轮):C+(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C(马克思主义理论、机械工程、冶金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C-(应用经济学)。
二:安徽工业大学专业排行榜(国家级特色专业)
注:篇幅有限,以下为部分专业介绍,更多请前往新高考网模拟志愿填报频道查询!
1.化学工程与工艺
专业介绍: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是为了适应现代化工和未来化工的发展需要,立足于安徽工业大学的优势学科而设置的一个厚基础、宽口径、强创新的与时俱进的专业。本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教育部和安徽省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专业、安徽省级重点学科,拥有煤洁净转化与高值化利用省重点实验室和省科技创新团队,本学科在能源化工和化学工艺两个专业方向具有明显优势和特色,本专业所属的工程、材料和化学学科入选全球ESI排名前1%。本专业的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冶金工程博士点支撑学科,同时为材料化学与化工二级博士点的四个支撑学科方向之一。本专业目前包括化学工艺专业、能源化学工程专业和制药工程专业。与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越南河内科技大学等高校互派留学生,并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是我校接受国外留学硕士、博士生专业之一。 本专业始建于1978年,是安徽工业大学最早成立的本科专业之一,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师29人(博士学位22人,教授8人,副教授10人,讲师7人,博士生导师4人,中科院百人计划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人、皖江学者1人),特聘教授2人。本专业教师承担了科技部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科技部国际合作重大项目及众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大量的宝钢、马钢、莱钢和攀钢等大型钢企课题。本专业在煤化工等能源化工研究领域的综合实力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三等奖6项。本专业在配煤炼焦技术、焦炭质量与高炉冶炼关系、煤洁净利用基础、炼焦工艺过程节能减排、煤焦油绿色加工与综合利用、煤基新能源电极材料、高性能催化材料、生物质转化、化工过程系统仿真与优化设计等方面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近年来,年均研究经费1000余万元、申请国家发明专利近40项、发表SCI/EI收录国际学术论文40余篇;近五年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项目40余项;承担教研项目20余项;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为宝钢、马钢、莱钢和攀钢及安徽国星生物化学有限公司等大型钢企企业解决技术难题60余项。 本科生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及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人数达65%以上,近五年本科生获得各类科研奖项130余项。本专业拥有装置一流的专业教学实验中心、虚拟仿真中心和校企共建的专业综合实习基地,同时聘请著名设计院、研究院、大型国企的首席研究员、高级工程师等专家担任专业实践教学导师。本专业教学质量在全国同类专业中名列前茅,培养了一大批企业管理骨干和优秀学术人才。近三年本专业本科生就业率99%、考研录取率50%。 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培养化工、能源和材料等领域的工程设计、新技术、工艺过程与产品开发、生产技术管理、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学生可从事研究院、设计院、高等院校等从事化工设计和科研工作,各类化工企业和公司,如化工、石化、冶金、能源、轻工、医药、环保和军工等部门及化工国际、国内贸易及管理部门的技术贸易与技术管理工作。 主要课程: 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分离工程、化工设计、化工工艺、化工系统工程、煤加工工艺学、洁净煤利用技术等。 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就业面宽,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始终名列学校前茅,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9%以上。本专业培养了一大批如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家、华南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山东科技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等科技人才、搜狐公司副总裁、柳州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焦化厂厂长、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煤焦化公司总经理、中钢集团马鞍山矿山研究院副院长、合肥燃气集团董事长、安徽天马集团电缆有限公司总经理等大批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毕业生掌握化学、化工、能源和材料等多学科领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可在化工、石化、冶金、能源、轻工、医药、环保和军工及相关交叉技术领域从事教学、科研、技术开发、生产和经营管理等工作。毕业生主要去向:(1)高等院校及研究院所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2) 生产制造业:如宝钢集团、马钢集团、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合肥燃气、安徽国星生物化学有限公司等;(3)考研深造:本专业毕业生平均考研录取率45%左右;录取院校多为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科学院和等知名985院校。 教授答疑:雷智平教授,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负责人 Q1:本专业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是化学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化工生产过程的技术研究与开发,根据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的原则,研究如何把原料经过化学和物理处理,制成有使用价值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方法和过程的一门科学,是建立在化学、物理、机械、电工以及工业经济等科学的基础之上的、与生产和生活实际紧密相关的、体现当代技术水平的一门科学。社会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等都与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相关,如氨纶、涤纶等布料、现代农业使用的农药和薄膜、装修房屋的涂料、路面沥青和驱动汽车的汽油等都来自化工生产过程,需用到本专业的原料分离和产品提纯、物料输送和加热、化学反应与合成、化工过程优化和设计等方面的知识。 Q2:主要课程有哪些? 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分离工程、化工设计、化工工艺、化工系统工程、煤加工工艺学、洁净煤利用技术等。 Q3: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什么特质? 报考本专业,要求考生选考物理、化学或生物,要求考生热爱化工事业,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具备一定的科学和工程逻辑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艰苦奋斗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同时应具有具有强的安全意识、环境保护意识,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Q4:本专业就业去向和就业前景? 本专业学生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就业面宽,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始终名列学校前茅,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9%以上。本专业培养了一大批如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家、985和211高校化工学院院长等科技人才、搜狐公司、柳州钢铁股份有限公司、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煤焦化公司、中钢集团马鞍山矿山研究院、合肥燃气集团总经理等大批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毕业生主要去向:(1)高等院校及研究院所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2) 生产制造业:如宝钢集团、马钢集团、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合肥燃气、安徽国星生物化学有限公司等;(3)考研深造:本专业毕业生平均考研录取率50%左右;录取院校多为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科学院和等知名985院校。 Q5:本专业的人才在社会进步中发挥哪些作用? 本专业主要培养化工、能源和材料等领域的工程设计、新技术、工艺过程与产品开发、生产技术管理、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学生可从事研究院、设计院、高等院校等从事化工设计和科研工作,各类化工企业和公司,如化工、石化、冶金、能源、轻工、医药、环保和军工等部门及化工国际、国内贸易及管理部门的技术贸易与技术管理工作。本专业毕业生掌握化学、化工、能源和材料等多学科领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可在化工、石化、冶金、能源、轻工、医药、环保和军工及相关交叉技术领域从事教学、科研、技术开发、生产和经营管理等工作。 Q6:我们的培养优势在哪里? (1)国家级特色专业、教育部和安徽省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专业、安徽省级重点学科; (2)拥有煤洁净转化与高值化利用省重点实验室和省科技创新团队,本学科在能源化工和化学工艺两个专业方向具有明显优势和特色; (3)专业所属的工程、材料和化学学科入选全球ESI排名前1%; (4)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冶金工程博士点支撑学科,同时为材料化学与化工二级博士点的四个支撑学科方向之一; (5)与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越南河内科技大学等高校互派留学生,并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是我校接受国外留学硕士、博士生专业之一; (6)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师29人(博士学位22人,教授8人,副教授10人,博士生导师4人,中科院百人计划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人、皖江学者1人),特聘教授2人; (7)承担了科技部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科技部国际合作重大项目及众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大量的宝钢、马钢、莱钢和攀钢等大型钢企课题; (8)安徽省优势专业,2017年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论证; (9)在煤化工等能源化工研究领域的综合实力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三等奖6项; (10)本科生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及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人数达65%以上,近五年本科生获得各类科研奖项130余项; (11)拥有装置一流的专业教学实验中心、虚拟仿真中心和校企共建的专业综合实习基地; (12)培养了一大批企业管理骨干和优秀学术人才。近三年本专业本科生就业率99%、考研录取率50%。
2.自动化
安徽工业大学自动化专业成立于1978年,是安徽工业大学最早开设的专业之一,目前专业教学设施齐全,办学条件良好。自动化专业在2004年获批安徽省“教学改革示范专业”,2010年获批教育部“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专业。 自动化专业以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电力电子技术为主要工具,结合自动控制理论,实现面向工业生产过程自动控制及各行业、各部门的自动化。本专业具有“控(制)管(理)结合,强(电)弱(电)并重,软(件)硬(件)兼施”鲜明的特点,是一个理、工、文、管多学科交叉的宽口径工科专业。自动化专业旨在培养在自动化控制、电气工程、电子与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等领域中从事控制系统分析、设计、运行和研究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自动化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经验丰富,现有专职教师13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7人。安徽省教学名师1人;多人曾获校 “三育人”先进个人、教学工作先进个人。该专业主干课程《自动控制原理》和《电力电子技术》获得2007年安徽省精品课程。自动化专业教师具有较强的教学科研实力,近年来,主持及参与了各类教学、科研课题30余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级科学基金8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主要在“现代控制理论、时滞系统控制、电力电子功率变换、新能源发电”等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经过多年的发展,自动化专业拥有良好的学科平台,本专业先后与德国西门子公司、美国GE公司联合组建了2个先进控制系统及自动化装置实验中心。同时,还拥有电机与拖动实验室、电力电子技术实验室、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实验室、微电网系统实验室等。自动化专业在2003年获得“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二级硕士点,在2007年获得“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二级硕士点,在2010年获得“控制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点。 在长期的专业建设和发展中,自动化专业坚持以学生为本,质量至上,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培养优秀工程师为追求,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放在首位。本专业的学生多次在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竞赛、智能汽车竞赛等大赛中斩获大奖。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一次就业率平均达到95%以上,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在学校各专业的排名中始终名列前茅。研究生录取率近三年始终保持在20%左右,毕业生主要在自动化公司、企业、研究所、设计院、电力公司、电气设备公司、计算机公司、通信服务公司从事研发、技术支持及管理工作。
3.测控技术与仪器
安徽工业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成立于1978年,是安徽工业大学最早开设的专业之一,目前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齐全,实验设备丰富,具备良好的专业培养条件。本专业2008年被批准为国家级特色专业,2011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卓越工程师计划,2013年入选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拥有“自动化检测技术与装置”、“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学位硕士点。拥有西门子联合工控实验中心、GE联合工控实验中心等工控领域的专业工程技术中心。与马钢集团、宝钢集团有良好的实习基地合作基础。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以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工业控制技术为主要工具,结合自动控制理论,实现面向工业生产过程自动检测与控制。在重视专业理论教育的同时注重创新思维训练、知识视野拓宽、实践环节训练。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现有专职教师13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7人。多人曾获校 “三育人”先进个人、教学工作先进个人称号。自动化专业教师具有较强的教学科研实力,近年来,主持及参与了各类教学、科研课题50余项,到位科研经费长年位于电气学院前列。 测控技术仪器专业长期坚持以学生为本,质量至上,以培养优秀工程技术人员为追求,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放在首位。本专业的学生多次在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竞赛、智能汽车竞赛等大赛中斩获大奖。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一次就业率平均达到95%以上,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在学校各专业的排名中始终名列前茅。毕业生进入企业主要从事仪器仪表研发、信息检测和处理、测试设备研制、计量测试方法研究、光机电一体化系统开发、质量监督和管理工作;部分毕业生进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政府机关等部门工作;约四分之一毕业生考取研究生继续升造,其中考取985、211以上学校者占据多数。
三:安徽工业大学专业排行榜(安徽省级特色专业)
注:篇幅有限,以下为部分专业介绍,更多请前往新高考网模拟志愿填报频道查询!
1.冶金工程
冶金工程专业是安徽工业大学最早成立的专业之一,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和深厚的学科积淀。1977年开始招收本科生(炼铁、炼钢),1990年钢铁冶金专业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7年入选原冶金部重点学科,2005年冶金工程学科获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2008年获批安徽省重中之重学科,并入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09年开设有色金属冶金方向,2011年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2013年获得一级博士学位授予权,2014年获批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同年获批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015年顺利通过教育部工程专业认证,2017年获批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入选安徽省特色(品牌)专业,2018年顺利通过了第二轮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专家现场考察,获批省级“六卓越、一拔尖”卓越人才培养创新项目、安徽省一流本科人才示范引领基地。 本专业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近三年本科生承担国家级、省级和校极创新创业项目60余项,获“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铜奖各 1 项,“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全国一等奖、三等奖各1项,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三等奖1项。 近年来专业教师主持省级重大、重点教研项目 3 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1 项,省级教学 成果特等奖 1 项、一等奖 3 项、二等奖 3 项、三等奖 2 项,拥有省级精品课程 2 门。 培养目标: 本专业按照重基础、宽口径、复合型、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了解现代冶金和材料学科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要求,掌握现代冶金工程(冶金物理化学、钢铁冶金和有色金属冶金)相关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善于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具备国际化视野、富有创新精神、具有分析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毕业后5年左右能够在其所从事的冶金工程及相关领域承担生产、管理及经营、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等工作的工程技术型或科学技术型高素质应用人才。 师资队伍: 本专业现有教师 53 人,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17 人,博士生导师14人,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超过90%,全职聘任来自行业企业一线的教授5人,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1名及后备人选2名,安徽省技术领军人才和安徽省杰青获得者各1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名,全国优秀教师1名,3人次获得“中国金属学会冶金先进青年科技工作者”和“全国高校冶金院长奖”,省级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师各1名,省级教坛新秀 2 名,省级教学团队 1 个,4名教师获得宝钢优秀教师奖。 学科定位: 围绕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瞄准学科前沿,强化钢铁冶金特色,拓展有色冶金方向,推动冶金资源的清洁高效与综合利用,以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共性技术为突破口,通过与材料、能源、电气、计算机技术等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提升本学科在节能减排、冶金新工艺和高品质钢冶炼等方面的核心竞争力。 学科特色: 本学科紧密结合冶金行业的资源、能源和环境特点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围绕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工艺流程优化等关键问题,形成了冶金资源大宗量、高效与可循环利用、炼铁工艺节能减排及新技术、高品质洁净钢冶炼、稀贵金属高效分离提取与资源循环等研究特色。 本学科揭示了烧结过程烟气污染物与二噁英同步减排的耦合机理,将传统的末端治理转变为过程控制;开发了低成本少渣炼钢工艺,推动了炼钢-连铸流程的工艺优化;利用分子识别、高温分离、电化学分离等原理,开发了选择性强、分离效率高、产品纯度高的稀贵金属分离与提取技术;提出了冶金渣资源分步分离、分部利用的学术思想,推动了冶金资源的清洁高效利用。 研究方向: (1)炼铁工艺节能减排及其工艺理论与新技术研究。围绕炼铁新工艺、节能减排新技术及高炉长寿等开展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解析烧结过程中不同污染物的协同减排机制,推动高炉喷吹含能固体废弃物的应用。(2)高品质洁净钢的冶炼过程理论与新技术研究。围绕冶炼、精炼和连铸的全流程,系统研究洁净钢生产的基础理论及关键技术,通过炼钢过程的杂质元素去除、工艺优化和模型控制,实现高品质钢的低成本冶炼。(3)稀贵金属高效分离提取与资源循环。围绕稀贵金属资源的高效分离与提取回收展开系统研究,利用超分子化学原理、熔炼新渣系设计、氧化还原电位差异等,开发稀贵金属高效分离提取与资源循环技术。(4)冶金资源大宗量、高效与可循环利用。针对冶金一次资源,重点研究多元、劣质难冶炼含铁资源的冶金理论与关键技术;针对冶金二次资源,重点研究其全组分、精细化、高效利用的相关基础与应用技术。 近年来,本专业共承担和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40余项,与宝钢、马钢、南钢等国家大型企业产学研合作科研项目300余项,年均科研经费1000万元以上。在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1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4部,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冶金科学技术三等奖2项。 就业方向: 本专业是原冶金部在华东地区设立的重点建设学科专业,已成为华东地区冶金行业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地。学生就业立足华东地区,辐射全国冶金行业,满足行业发展、转型、升级的需求。自1977年以来已累计培养学生3500余名,近三年本专业每年毕业170人左右, 就业率达98%以上,其中考研录取率稳定在30%以上。本专业毕业生深受全国各大钢铁企业的欢迎,绝大多数已成为全国各大钢铁企业的管理和技术骨干,为我国冶金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国内外影响: (1)科研成果工业化:学科通过产学研用的无缝对接,将创新思维、实验成果推向市场。例如炼铁团队开发的烧结过程污染物减排技术与马钢、梅钢密切合作,该成果被《科技日报》、《科学时报》等媒体报道,《中国冶金报》还进行整版介绍。炼钢团队开发了低成本少渣炼钢工艺控制技术用于指导马钢、南钢、中天钢铁等企业的实际生产,经济效益显著。工业化的科研成果也获得权威认可,热轧H型钢产品开发与应用技术研究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钢铁工业协会冶金科学技术特等奖。 (2)交流平台多样化:学科拥有各层次的支撑、交流平台,包括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和各类省部级实验室、研发中心。学科还加入建筑用钢和不锈钢生产校企合作战略联盟、马钢废钢产业战略联盟,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挂靠本学科的中国金属学会冶金固废资源利用专业分会和全国冶金工艺与理论学术委员会,将进一步提升本学科在国内外的学术影响力。 (3)学术交流常态化:学科与国外的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瑞典皇家工学院、荷兰代尔夫特工业大学以及国内的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中南大学等冶金类高校定期开展学术互访活动和合作。与瑞典皇家工学院联合承担国家基金委国际合作重点项目,与北科大联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并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合作开展“冶金工程、材料科学科研及人才培养项目”。近年来,主办/承办了包括2017年第一届中国金属学会冶金固废资源利用和2019年第二届学术会议、2018年中国金属学会第九届青年学术年会、2012年全国冶金高校院长暨高端论坛等在内的多项学术会议。教师积极参加中国金属学会、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组织的各类学术、技术交流,与国内同行的交流密切。
2.经济学
就业方向
经济学毕业生就业面非常广,适合在政府机构、金融机构、高等学校、大中型企业,从事政策分析、教学研究、经济管理、营销等工作,也适合自主创业。如果具有相关的专业资格认证,则就业层次相对较高。另外,名校经济学专业有较高的升研率和出国深造率。该专业适合公务员岗位及升学考研。
3.焊接技术与工程
就业方向
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在航空航天、能源交通、电力电器等领域从事焊接工程相关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设计制造等;也能在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材料热加工领域内的设计制造、试验研究、科技开发与管理以及从事材料成型与控制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教学、科研、开发和管理等工作,或就业于石油、化工、锅炉、压力容器、航空航天、电子通讯、船舶制造、汽车制造等领域的研究机构或大型国营企业、外资与合资企业以及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该专业适合升学考研。
四:安徽工业大学专业排行榜(第四轮学科评估)
注:篇幅有限,以下为部分专业介绍,更多请前往新高考网模拟志愿填报频道查询!
1.机械工程
一、简 介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是安徽工业大学最早成立的三个本科专业之一。专业始建于1977年设立的轧钢专业,1983年更名为压力加工专业,1998年按教育部专业设置要求更名为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2003年设置轧制成形、模具成形两个专业方向,2011年入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13年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在2019版培养方案中把传统的金属材料塑性成形方法与控制理论和现代特种成形技术相结合,设置材料成形工艺与过程控制、数字化材料成形、材料成形智能化与过程控制 (卓越人才计划) 三个专业方向,形成面向冶金、材料、机械等制造业领域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 专业所依托材料加工工程学科于1985年开始与东北大学联合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1998年获得材料加工工程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获得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 (含材料加工工程),2008年列为安徽省重点学科,2013年获得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含材料加工工程)。 二、教学与科研 专业拥有省级、校级精品课程各1门,设置新工科创新教育平台。在教学过程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在本科生教学中实施班主任制和导师制,加强专业引导、培养专业兴趣,充分发挥教师在人才培养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以专业为背景建有材料成形装备及过程控制、塑性变形机制与工艺优化、先进材料制备与特种成形技术、精密塑性成形工艺与模具技术、金属液态成形、微成形与微制造、智能制造等研究方向。促进基础型、探索型和学术型科技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专业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主持国家/省级创新创业项目40余项,获得“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竞赛省级一等奖1项、省职业规划大赛银奖1项,授权专利36项;荣获第十三届“全国见义勇为模范”称号和省十佳大学生提名奖各1项。本专业年毕业本科生170人左右,就业率95%以上,其中研究生升学率35%以上。一批毕业生已成为各类大中型企业 (宝武集团、马钢、南钢、奇瑞汽车、华菱重卡等) 技术首席、高级管理人员及企业家,为我国材料加工制造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对于优秀本科毕业生可保送至985院校、科研院所继续硕士生深造,对于优秀硕士生可申请本校硕博连读或推荐至985院校、科研院所继续博士生深造。 本科生教学方面: 本专业面向全国,围绕金属材料的轧制成型和模具成型培养系统掌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方面知识、理论、技能和研究方法;具有国际视野、创新和团队合作意识,较强的沟通交流、自主学习和工程实践能力;具有一定人文社科、经济管理和环境工程知识;能够在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及环境的前提下分析和解决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毕业后,在冶金、材料、机械等领域具有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科学研究、企业管理等方面工作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研究生教学方面: 材料加工工程学科以培养研究生的原始创新能力为重点,培养基础型、探索型和学术型的科技创新拔尖人才。要求学生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在材料加工与装备、新工艺开发、材料制备、组织与性能研究及机理分析等方面,具有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材料加工科学研究、教学及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具有健康体魄;至少掌握一门外语。 三、师资力量 专业现有专任教师33人 (教授8人、副教授16人、讲师9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24人)。其中,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1人,省百人计划1人,二级学会理事1人,二级学会副主任委员1人,二级学会委员2人,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2人,宝钢优秀教师提名奖1人;教师中具有5年以上本专业企业工作经验的比例不低于30%。 四、研究成果 近五年,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国家863子课题5项、省部级纵向课题15项、省部级教学改革与质量工程项目8项、企业产学研项目70多项;获中国冶金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省级科学技术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发表学术论文近400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6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0项;出版著作6部。 五、教研活动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系对内深抓教学与科研管理及其团队建设,对外与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东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钢铁研究总院、沈阳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宝武钢铁集团、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芜湖奇瑞汽车制造有限公司、芜湖格力电器有限公司等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企业建立广泛联系,深入开展教学与科研活动。 大学生实验教学环节:本专业实践教学环节1《金工实习B》,面向大二学生在工程实践与创新教育中心完成;实践教学环节2《机械设计基础》、《电工学实验》、《电机及电力拖动》、《物理实验》等属于基础课程课程实验,在课程所在单位指定实验中心完成;实践教学环节3《材料成形综合上机与实验》、《材料成形仿真实训》属于专业课程实践,在冶金实验中心和仿真实训中心集中完成;实践教学环节4《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与科学实践》分别在企业、学院重型实验室完成。 学院重型实验室拥有从选矿、冶炼、轧制、锻造、挤压、拉拔、冲压、压铸、焊接、3D打印、喷射成形等整个金属材料加工制造流程的实验设备与装置;学院仿真实训中心拥有炼钢、炼铁、连铸、轧制等钢铁生产工艺流程模拟仿真系统。此外,学院还建有用于金属塑性成形过程多场耦合数值仿真模拟的计算机中心。可让学生真实体会金属材料加工制造的前沿技术,置身于工艺与装备的宏观、微观学习与实践。
2.冶金工程
冶金工程专业是安徽工业大学最早成立的专业之一,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和深厚的学科积淀。1977年开始招收本科生(炼铁、炼钢),1990年钢铁冶金专业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7年入选原冶金部重点学科,2005年冶金工程学科获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2008年获批安徽省重中之重学科,并入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09年开设有色金属冶金方向,2011年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2013年获得一级博士学位授予权,2014年获批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同年获批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015年顺利通过教育部工程专业认证,2017年获批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入选安徽省特色(品牌)专业,2018年顺利通过了第二轮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专家现场考察,获批省级“六卓越、一拔尖”卓越人才培养创新项目、安徽省一流本科人才示范引领基地。 本专业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近三年本科生承担国家级、省级和校极创新创业项目60余项,获“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铜奖各 1 项,“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全国一等奖、三等奖各1项,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三等奖1项。 近年来专业教师主持省级重大、重点教研项目 3 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1 项,省级教学 成果特等奖 1 项、一等奖 3 项、二等奖 3 项、三等奖 2 项,拥有省级精品课程 2 门。 培养目标: 本专业按照重基础、宽口径、复合型、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了解现代冶金和材料学科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要求,掌握现代冶金工程(冶金物理化学、钢铁冶金和有色金属冶金)相关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善于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具备国际化视野、富有创新精神、具有分析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毕业后5年左右能够在其所从事的冶金工程及相关领域承担生产、管理及经营、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等工作的工程技术型或科学技术型高素质应用人才。 师资队伍: 本专业现有教师 53 人,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17 人,博士生导师14人,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超过90%,全职聘任来自行业企业一线的教授5人,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1名及后备人选2名,安徽省技术领军人才和安徽省杰青获得者各1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名,全国优秀教师1名,3人次获得“中国金属学会冶金先进青年科技工作者”和“全国高校冶金院长奖”,省级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师各1名,省级教坛新秀 2 名,省级教学团队 1 个,4名教师获得宝钢优秀教师奖。 学科定位: 围绕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瞄准学科前沿,强化钢铁冶金特色,拓展有色冶金方向,推动冶金资源的清洁高效与综合利用,以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共性技术为突破口,通过与材料、能源、电气、计算机技术等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提升本学科在节能减排、冶金新工艺和高品质钢冶炼等方面的核心竞争力。 学科特色: 本学科紧密结合冶金行业的资源、能源和环境特点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围绕资源综合利用、节能减排、工艺流程优化等关键问题,形成了冶金资源大宗量、高效与可循环利用、炼铁工艺节能减排及新技术、高品质洁净钢冶炼、稀贵金属高效分离提取与资源循环等研究特色。 本学科揭示了烧结过程烟气污染物与二噁英同步减排的耦合机理,将传统的末端治理转变为过程控制;开发了低成本少渣炼钢工艺,推动了炼钢-连铸流程的工艺优化;利用分子识别、高温分离、电化学分离等原理,开发了选择性强、分离效率高、产品纯度高的稀贵金属分离与提取技术;提出了冶金渣资源分步分离、分部利用的学术思想,推动了冶金资源的清洁高效利用。 研究方向: (1)炼铁工艺节能减排及其工艺理论与新技术研究。围绕炼铁新工艺、节能减排新技术及高炉长寿等开展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解析烧结过程中不同污染物的协同减排机制,推动高炉喷吹含能固体废弃物的应用。(2)高品质洁净钢的冶炼过程理论与新技术研究。围绕冶炼、精炼和连铸的全流程,系统研究洁净钢生产的基础理论及关键技术,通过炼钢过程的杂质元素去除、工艺优化和模型控制,实现高品质钢的低成本冶炼。(3)稀贵金属高效分离提取与资源循环。围绕稀贵金属资源的高效分离与提取回收展开系统研究,利用超分子化学原理、熔炼新渣系设计、氧化还原电位差异等,开发稀贵金属高效分离提取与资源循环技术。(4)冶金资源大宗量、高效与可循环利用。针对冶金一次资源,重点研究多元、劣质难冶炼含铁资源的冶金理论与关键技术;针对冶金二次资源,重点研究其全组分、精细化、高效利用的相关基础与应用技术。 近年来,本专业共承担和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40余项,与宝钢、马钢、南钢等国家大型企业产学研合作科研项目300余项,年均科研经费1000万元以上。在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1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4部,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冶金科学技术三等奖2项。 就业方向: 本专业是原冶金部在华东地区设立的重点建设学科专业,已成为华东地区冶金行业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地。学生就业立足华东地区,辐射全国冶金行业,满足行业发展、转型、升级的需求。自1977年以来已累计培养学生3500余名,近三年本专业每年毕业170人左右, 就业率达98%以上,其中考研录取率稳定在30%以上。本专业毕业生深受全国各大钢铁企业的欢迎,绝大多数已成为全国各大钢铁企业的管理和技术骨干,为我国冶金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国内外影响: (1)科研成果工业化:学科通过产学研用的无缝对接,将创新思维、实验成果推向市场。例如炼铁团队开发的烧结过程污染物减排技术与马钢、梅钢密切合作,该成果被《科技日报》、《科学时报》等媒体报道,《中国冶金报》还进行整版介绍。炼钢团队开发了低成本少渣炼钢工艺控制技术用于指导马钢、南钢、中天钢铁等企业的实际生产,经济效益显著。工业化的科研成果也获得权威认可,热轧H型钢产品开发与应用技术研究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钢铁工业协会冶金科学技术特等奖。 (2)交流平台多样化:学科拥有各层次的支撑、交流平台,包括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和各类省部级实验室、研发中心。学科还加入建筑用钢和不锈钢生产校企合作战略联盟、马钢废钢产业战略联盟,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挂靠本学科的中国金属学会冶金固废资源利用专业分会和全国冶金工艺与理论学术委员会,将进一步提升本学科在国内外的学术影响力。 (3)学术交流常态化:学科与国外的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瑞典皇家工学院、荷兰代尔夫特工业大学以及国内的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中南大学等冶金类高校定期开展学术互访活动和合作。与瑞典皇家工学院联合承担国家基金委国际合作重点项目,与北科大联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并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合作开展“冶金工程、材料科学科研及人才培养项目”。近年来,主办/承办了包括2017年第一届中国金属学会冶金固废资源利用和2019年第二届学术会议、2018年中国金属学会第九届青年学术年会、2012年全国冶金高校院长暨高端论坛等在内的多项学术会议。教师积极参加中国金属学会、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组织的各类学术、技术交流,与国内同行的交流密切。
五:安徽工业大学简介
安徽工业大学坐落于全国文明城市——安徽省马鞍山市,毗邻江苏省南京市,山水秀丽,文脉源远,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经、管、文、法、艺七大学科门类协调发展,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多科性大学,是科技部与安徽省政府联动支持高校、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实施高校、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和安徽省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是安徽省文明校园。
相关推荐: